走在上海市长宁区武夷路、定西路、愚园路特色的梧桐街区,老洋房、咖啡馆、网红店等烟火气弥漫,历史风韵洋溢着现代气息。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长宁区是上海联通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重要门户。这里的小巷积累了深厚的科研产业脉络,城市更新转型后腾挪出的产业载体,正吸引着新兴产业在此扎堆创新。
“我们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市科创中心建设布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积极探索中心城区科创之路。”在8月31日“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主题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第八场——“聚力‘最虹桥’深耕‘数字化’”长宁区专场上,上海市长宁区委书记张伟表示,长宁区正在高标准打造“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等的引领效应,推动科技回归都市、街区创新转型。
仿生可动双目摄像机、可持续创意展、量子咖啡……经过全新打造,位于定西路1300号社区学院的“硅巷NO.1”正式亮相。武夷路、定西路、愚园路交叉围成的田字格中,一站式新型双创街区——“上海硅巷”就坐落在此。
2022年,长宁区在这片1.48平方公里的区域,试点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目前已更新盘活10万平方米存量空间载体,集聚500多家科创类企业,其中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汇聚效应日益显现。
“上海硅巷”由长宁区科委和长宁区科协、中国科学院两大院所、新微科技集团、创邑实业以及华阳路街道等发起,分别承担牵头策划、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载体更新和属地服务等作用。过去两年,这一尚在探索阶段的机制就已有显著成果:愚园路引进了深耕数字交互和虚拟技术领域的观池科技;武夷路引入了工业互联网“独角兽”黑湖科技;定西路上由巴黎春天商场改造而来的新微智谷,吸引了智能传感器领域头部企业矽睿科技入驻。
“这里的整体建设并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导向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城市更新下的产业、人才集聚的空间。”“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运营方、上海创邑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志伟表示,“硅巷丰富的科技与教育资源,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加上便利的交通,成为孵化创新生态的理想场所。不少创新点子在这里诞生和孵化。”
在长宁区科委副主任吴俊义看来,以研究硅族材料、硅基元器件为对象的我国最早的工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犹如两枚定海神针,深深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上,为长宁建设科创城区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尤其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不仅有成果转化处,还专门成立了新微科技集团,设立了新微资本,利用市场化方式来探索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成市场所能接受的且具有竞争力的路径。”吴俊义说。
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同时,长宁区还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数字医疗等新领域、新赛道,梯度式培育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对标纽约硅巷,“上海硅巷”的打造将带来更快速度的长宁城市更新和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成为长宁区城市更新、产业集聚的新样板,进而形成AI引擎综合体、科创文创生态圈。
上海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传感器研发,2021年落户“上海硅巷”。该公司所在的位置,距离微系统所、新微集团都是几步之遥,合作沟通非常方便高效。该公司企业战略与中心市场高级总监陈俊表示,公司的六轴惯性传感器出货量已在千万级别以上,全球排名前列。“基于大虹桥及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公司正规划在浙江嘉善落地一个更大规模的智能传感器与模组生产基地,来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制造。”陈俊说。
七年前,西井科技从江苏路舜元大厦搬到利西路上一个小园区。彼时,利西路只是愚园路和武夷路之间一条历史悠久的小马路。这家在集装箱物流场景无人驾驶领域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就驻扎在此。
在西井科技公共事务总监周敏看来,恰恰是周围的烟火气,让企业始终能凝聚人才这一最核心的竞争力。“上海硅巷”浪漫的梧桐树两侧有各领风骚的小店、流淌的人文气息和时髦青年,吸引着新兴企业纷至沓来。“我们在公司楼下的咖啡店,遇到过想要招聘的人才,对方恰好也喜欢这里的氛围。”周敏说。
“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打造,将打破传统科研院所的物理区域限制,促进园区、社区、校区“三区联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目前,以硅基-人工智能为主导产业的科研成果不断转化,多家硅字号企业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智慧应用场景。”吴俊义表示,接下来,长宁将聚焦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等广大创新主体,推动科技政策落实落地,更大力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营造更好的科创氛围。